《凉州词二首·其二》
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赏析
- 内容理解:前两句“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描绘了突厥首领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曾在此杀马登坛祭祀后兴兵犯唐的情景。后两句“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则写出如今唐朝天子英明神武,拒绝了突厥的和亲请求,突厥首领只能无功而返。
- 艺术特色:运用对比手法,单于先前的踌躇满志与如今求和亲不得形成鲜明对比。借事抒情,通过单于求和亲这一事件,巧妙地表达出对唐朝国力强盛的赞美。语言简洁明快,直白地叙述事件,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让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唐朝与突厥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唐朝的强大气势。
- 思想情感:充满民族自豪感,借突厥求和亲的失败,侧面反映出唐朝国力强盛、威震四方。同时也赞颂了唐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时的有理有节,面对突厥的和亲请求,不轻易妥协,以强硬的态度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展现出大国风范。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开元年间,唐朝国力强盛,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当时唐朝与突厥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既有交流,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唐朝统治者采取了多种策略,和亲是其中的一种,但并非无条件妥协。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政治形势,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个人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在此期间,王之涣虽未参军出塞,但对唐朝的边疆局势和民族关系有所关注和了解,于是创作了这首诗,借突厥求和亲的事件,展现唐朝的强大和在民族关系处理上的态度。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增强自豪感:唐朝开元时期国力强盛,在与周边民族关系中占据主动。诗中“汉家天子今神武”体现出诗人对当时唐朝强大国力和英明君主的自豪与赞美,以“不肯和亲”展现唐朝的底气与自信,突出了大唐的威严与地位。
- 体现民族自信:当时唐朝文化开放包容,在与少数民族的交流碰撞中,更显大国风范。诗人通过描写单于求亲的行为,侧面反映出唐朝的强大对周边民族的影响,表达出对本民族文化和国家的高度自信,有一种不怒自威的大国气象。
个人背景
- 抒发壮志:王之涣身处盛唐,虽辞官但心怀壮志。诗中对唐朝强大的歌颂,也隐含着诗人自己渴望有所作为、渴望国家更加强盛的壮志豪情,借诗表达自己对时代的热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 表达态度:王之涣关注边疆局势和民族关系,借“不肯和亲归去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强硬态度的认同,体现出诗人自身的家国情怀和对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流露出他对国家边疆稳定、民族尊严的关切之情。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