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起风了

“风水先生挑了几个黄道吉日,大吉要到明年的五月,现在先建围墙搭几间竹屋住着,房子明年再建。”

李长水有些心虚地瞄了一眼身旁的赵招娣。

其实依他的意思是打算建房的,可是前天晚上,平时一声不吭的媳妇竟然给自己提了一通的建议,说什么日子是给自己过的,又不是过给人看的,有钱要花在刀刃上,没钱就把钱花在刀尖上。买东西不是看好不好看,要看实不实用,要花最少的钱实现最高的性价比。还说什么她觉得建房子这事儿也是一样的道理。

要知道当时他可吓得不轻,严重怀疑是不是这山脚不干净,他媳妇是被什么东西上身了,毕竟他自己的媳妇他还是了解的,就她那脑子,绝对说不出这样的话来。还有性价比是什么?

后来问了才知道前面那些话确实不是她想的,而是她从赵春兰那里听来的,不过她觉得建房子的道理其实也是一样的。

就他们家的情况而言,建了房子根本就没有余钱上房梁,就算陈叔答应将房梁赊给他们,那差不多一两的欠款什么时候才能还清?

退一万步说,就算陈叔不催着他们要,那上梁祭祀的东西呢?抛梁用的东西呢?给师傅和工匠的吉包呢?暖房酒怎么办?这一样样的哪一样不要钱?难不成还找人借?人家肯借吗?

就算有人愿意借,那之后的日子呢?难不成他们一家喝西北风去?

当然,他们也可以不顾这些习俗,但建房子谁不想图个吉利?

最重要的是,要是到了春播还攒不到钱,到时候田地的围墙怎么办?没有围墙,这山脚的地种了能有收成?

先建围墙就不一样了,把地一圈起来,再装上大门,再搭建几间竹屋。

有围墙拦着,大门一锁上,即使是住竹屋也不用担心安全,野物也祸害不到庄稼了,剩下的钱还能用来维持一家人今后一段时间的生活,好歹还有个过渡,这对他们家来说确实是最好的安排。

李长水看着说得头头是道的媳妇,觉得这念过书的人就是和别人不一样,连他媳妇跟着待了两天人都变聪明了。

赵春兰绝对想不到她当时随口说的几句话,就给李家带来了那么大的影响。

当时闲聊的时候赵招娣问她知县大人赏了一百两银子,为什么要去买那荒山,那可是一百两!都够她在县城买套小的一进院了,一直在替她惋惜。

赵夏竹和赵秋菊一听,想到自家在不知不觉中竟错失了县里的一套房,情绪别提有多失落。毕竟要是城里有套房,那在村里人看来可是非常了不得的。

为了开导两个妹妹,赵春兰那时一顿疯狂输出,对各种利弊进行了分析,哪知道两个小的没听进去,倒是这赵招娣受悟了。

好在两个小的年纪摆在那,疯玩一阵,睡个觉起来就把城里房子的事儿给忘了。

山上的竹子不要钱,反正人手足够,李长水就搁那可着劲地造。半天的时间硬是让他们整出了一个小院!就连三姐妹都能一人分上一间房。弄得赵夏竹赵秋菊姐妹俩羡慕不已。

竹子建的房子看起来确实挺像那么回事儿,但竹缝之间却是透风的,暂时还住不了人,当天李家只能继续住在赵家。

李长水直接把赵春兰家剩下的稻草包圆了,因为不满三车,赵春兰只收了他三十五文。

听赵春兰说竹签是打算建围墙的时候用。想到自家的活已经干完,第二天赵家就要开始动工砌围墙了。左右也没剩多少竹子了,李长水夫妻俩硬是连夜把剩下的竹子弄完了才睡,两人一直忙到了四更天。

第二天早起,当赵春兰得知竹签已经做好时整个人都傻眼了。

“李叔,我这竹签又不急着用,五十多亩地没个大半个月这围墙可建不起来,瞧你们这样子该不会昨夜都没睡吧?”

“没有,没有,就这些东西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赵春兰将签子大概清点了一遍,竟有差不多六千根。

“五千八百五十六根,叔,你们太厉害了!”

“这不是什么难事,这竹子一破就开了。就是分段削尖费事些。”

“那叔你们稍等一下,我这就把工钱结给你们。”

一听到又有收入,李桃花开心得不行,但随即又想起什么,“春兰姐,你不是说等卖了木耳再结吗?”

“之前不是想着买陶罐怕钱不够嘛!”

听赵春兰提起陶罐,就是赵招娣都有点心动了。想着等哪日得空了自己也去买上几个。

“额,那个……”李长水吞吞吐吐的,有些不好意思问出口。

“李叔,咋的啦?”

“春兰,我和你李叔商量了一下,就是想问问你,这工钱能不能用粮食抵给我们。”赵招娣怕赵春兰误会,又忙着解释道:“就按县里的粮价,我们这主要是没个车进城也不太方便。”

而且进城还得交两文钱的进城费!

“没事儿,没有就算了,我们问问其他人,再买上一些就是了,你家若是家里粮不够吃了,得赶紧备上一些,最近这粮价长得飞快呢!”

见赵春兰不说话,李长水以为是赵家今年收成不好,怕是粮食都不够吃的,毕竟一家子也没个大人,能种出来已经很不错了。

“工钱是两百九十三文,按市面上的价,谷子现在是六文钱一斤,这样吧,我给叔称够五十斤谷子,叔帮我磨一百斤谷子怎么样?”

上次磨的米快吃完了,磨米太费功夫了,虽然有骡子拉磨,但她这小胳膊小腿的,干那活是真的费劲。

原以为没希望的李长水赶紧应道:“成,成成成!”

六文钱一斤的谷子已经是前几天的价了,今天还不一定买得到呢!

因为赵春兰抬不动,谷子是李长水和赵招娣夫妻俩自己称的,她就负责看个秤。

谷子刚刚称好,做围墙的帮工就过来了。

在李家搬进新家的第三天,赵春兰又收获了一批木耳。

村里各家的木耳也陆陆续续地收获了,就在大家手里都有了余钱,想着今年终于可以过个好年时,塞北的风吹到了顺安府。

下潭县这个冬天终究还是起风了!

穿成绝户:有山有田有点钱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