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末年的风云变幻中,韩国的土地上,一个注定要改变历史走向的生命呱呱坠地,他,就是张良,字子房。
张良出生于显赫世家,其祖父张开地,连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国相;父亲张平,亦担任韩厘王、悼惠王的国相,家族荣耀延续五代,尽享荣华。
在优渥的环境里,张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对治国安邦之道有着深刻的见解,举手投足间尽显贵族气质。
然而,命运的车轮却无情地转动着,毫不留情地将人们的生活卷入其中。
公元前 230 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秦军的铁骑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势不可挡地踏破了韩国的都城阳翟。
这座曾经繁荣昌盛的城市,瞬间被战火吞噬,化为一片废墟。
韩王安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俘,他的国家也随之宣告灭亡。
曾经强盛一时的韩国,如今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和无尽的哀伤。
这个消息对于张良来说,无疑是一道晴天霹雳,震碎了他原本平静而美好的生活。
往昔的富贵荣华,如同过眼云烟般消散。
张良从一个尊贵的公子,一夜之间沦为了落魄的遗孤。
他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一切。
然而,在这巨大的痛苦和绝望之中,一股强烈的国仇家恨在他心中熊熊燃烧起来。
张良深知,秦国的残暴统治给韩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他不能坐视不管。
于是,复仇的种子在他心底深深扎根,他下定决心,要倾尽所有,向秦国展开一场殊死的反击。
彼时,张良虽年轻,却胆识过人、意志坚定。
他遣散家中三百僮仆,甚至顾不上为死去的弟弟举行葬礼,将全部家财用于招募刺客,只为寻得一个能刺杀秦始皇的机会。
在淮阳求学礼义时,他结识了仓海君,二人志同道合,共同谋划刺秦大业。
历经艰难,他们寻得一位大力士,并为其打造了一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准备给予秦始皇致命一击。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的消息传来,张良和大力士提前潜伏在博浪沙。
此地沙丘起伏,黄河与官渡河环绕,芦苇茂密,是绝佳的伏击地点。
当秦始皇的车队浩浩荡荡驶入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紧盯那辆由六匹马拉的豪华车辇,认定那便是秦始皇的座驾。
一声令下,大力士挥动大铁锤,如流星般砸向目标。
只听一声巨响,车辇被击中,瞬间粉碎。
然而,秦始皇为保自身安全,准备了多辆一模一样的副车,被击中的不过是一辆替身之车。
刺杀行动失败,秦始皇雷霆震怒,下令全国大搜捕。
张良匆忙改名换姓,开始了逃亡生涯,辗转来到下邳。
在这里,一段奇遇悄然降临。
一日,张良在桥上漫步,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老者迎面走来,故意将鞋子甩到桥下,而后傲慢地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
张良心中一惊,想要发作,但见老者年事已高,便强压怒火,下桥捡起鞋子。
岂料老者得寸进尺,又伸脚示意张良为他穿上。
张良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屈膝跪地,恭恭敬敬地为老者穿上鞋子。
老者大笑而去,走了一段路后又折返回来,满意地说:“孺子可教也。五天后的清晨,在此等我。”
张良虽满心疑惑,却依约前往。
第一次,他去时老者已在,被老者斥责来晚;第二次,鸡鸣时他便赶到,却还是晚了一步;第三次,他半夜就守在桥头,终于比老者先到。
老者欣慰地递给他一本书,说道:“读了这本书,便能成为帝王之师,十年后将成就大业。”
言罢,飘然而去。
张良翻开书册,竟是失传已久的《太公兵法》。
从此,他日夜研习,领悟其中精髓,韬略智谋与日俱增。
在蛰伏下邳的十年里,张良不仅钻研兵法,还广交豪杰,暗中积蓄力量。
项伯因杀人躲避仇家,便在张良家中藏身,两人结下深厚情谊。
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反秦的烽火迅速燎原。
张良也召集了一百多名志同道合的青年,准备投身反秦洪流。
途中,他遇到了刘邦。
彼时刘邦正率领数千人马攻城略地,张良与刘邦一番交谈,惊觉刘邦虽出身草莽,却极具智慧,能迅速领会自己依据《太公兵法》所献之策。
张良感慨:“沛公大概是天命所归之人。”
于是毅然决定追随刘邦,放弃了投奔景驹的打算。
刘邦对张良敬重有加,言听计从。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西进,欲取关中。
面对峣关秦军的顽强抵抗,刘邦本想以两万兵力强攻。
张良劝阻道:“秦军实力尚强,不可贸然进攻。我听说守关将领是屠夫之子,商人重利,可用财帛利诱。先派人在四周山上多插旗帜,虚张声势,再派郦食其带着珍宝前去劝降。”
刘邦依计而行,秦将果然心动,答应与刘邦联合进攻咸阳。
刘邦大喜,欲即刻行动,张良却又提醒:“将领虽愿反叛,但部下未必服从。我们应趁他们松懈之时,发动突然袭击。”
刘邦恍然大悟,率军突袭峣关,秦军毫无防备,大败而逃。
刘邦乘胜追击,在蓝田再次击败秦军,顺利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
进入咸阳宫,刘邦被宫中的珍宝、美女迷了心智,沉醉其中,不愿离开。
樊哙多次劝谏,刘邦充耳不闻。
张良心急如焚,进谏道:“秦王无道,所以您才得以推翻他。如今我们是为天下除暴安良,应秉持朴素作风。刚入咸阳就贪图享乐,这与助纣为虐有何区别?‘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望您听从樊哙的劝告。”
刘邦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果断退出咸阳,驻军霸上,赢得了关中百姓的赞誉。
但此时,刘邦的危机并未解除。
项羽得知刘邦先入关中,怒不可遏,率四十万大军直奔函谷关。
刘邦仅有十万兵力,悬殊巨大。
项羽的谋士范增认为刘邦野心勃勃,日后必成大患,劝项羽尽早除掉他。
项羽遂在鸿门设宴,邀请刘邦赴会,意图在宴会上将其杀害。
得知消息后,张良心急如焚。
项伯念及与张良的旧情,连夜骑马到刘邦军营,劝张良逃走。
张良却坚定地说:“我是为了辅佐沛公才留在这里,如今沛公有难,我怎能独自逃生?”
他赶忙将此事告知刘邦,并冷静分析局势,建议刘邦向项伯示弱,表明自己并无称王野心,还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
项伯答应在项羽面前为刘邦美言,并让刘邦次日一早亲自向项羽谢罪。
鸿门宴上,气氛紧张得如暴风雨前的压抑。
刘邦带着一百多人,谦卑地向项羽赔罪。
项羽设宴款待,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动手,项羽却犹豫不决。
范增无奈,召来项庄,让他以舞剑助兴为名,伺机刺杀刘邦。
项庄拔剑起舞,寒光闪烁,步步紧逼刘邦。
项伯见状,也拔剑与项庄对舞,用身体护住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
张良见情况危急,急忙出帐找来樊哙。
樊哙手持盾牌,强行闯入营帐,怒目圆睁,直视项羽,大声说道:“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麻,天下皆叛。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如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秋毫无犯,封闭宫室,还军霸上,等待大王到来。如此劳苦功高,不仅未得封侯之赏,大王反而听信小人谗言,欲杀有功之人,这与亡秦有何区别?”
樊哙一番义正言辞的话,令项羽无言以对,只能赐酒赐肉。
刘邦趁机借口上厕所,带着樊哙逃离了宴会。
张良留下来,向项羽解释刘邦不胜酒力先行离开,并献上礼物,巧妙化解了这场危机。
鸿门宴后,刘邦虽暂时保住性命,但被项羽封为汉王,发配到偏远的巴蜀和汉中地区。
刘邦心中愤懑,却又无力反抗。
张良深知此时必须隐忍,他建议刘邦烧毁栈道,向项羽表明无意东归,以麻痹项羽。
刘邦依计而行,张良则在临别时叮嘱刘邦,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回到封地后,刘邦任用韩信为大将,韩信施展卓越军事才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迅速平定三秦,为刘邦东出争霸打下坚实基础。
而张良在这期间,也并未闲着,他四处奔走,为刘邦联络各方势力,壮大其力量。
不久后,项羽杀了韩王成,张良彻底断绝了对项羽的幻想,转而全心辅佐刘邦。
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打得大败,狼狈逃窜至下邑。
心灰意冷之际,刘邦问群臣:“我愿舍弃函谷关以东的土地,谁能与我共图大业?”
张良冷静地献上“下邑之谋”:“九江王英布是项羽的猛将,但与项羽有隙,可派隋何前去游说,策反他;彭越在梁地活动,可拉拢他骚扰楚军粮道;再让韩信独当一面,北上平定燕、赵、齐等地,形成对项羽的包围之势。”
刘邦依计行事,隋何成功说服英布归汉,彭越在梁地频繁出击,韩信则一路势如破竹,攻城略地。
项羽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兵力分散,疲于奔命。
此后,刘邦与项羽在广武对峙,局势胶着。
项羽急于决战,刘邦却坚守不出。
项羽无奈,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绑到阵前,威胁刘邦若不投降,就烹杀太公。
刘邦不为所动,甚至说:“我们曾结拜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若要烹杀父亲,别忘了分我一杯羹。”
项羽大怒,欲杀刘太公,项伯急忙劝阻:“天下事未可知,且争夺天下者不顾家,杀了他也无用,只会徒增仇恨。”
项羽这才作罢。
张良在这场危机中,虽未直接出面,但他此前与项伯的交情,关键时刻却发挥了重要作用,救下了刘太公性命。
随着局势的发展,楚汉双方逐渐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公元前202年,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诸侯,将项羽围困在垓下。
张良深知项羽勇猛,不可强攻,于是策划了“四面楚歌”之计。
汉军在夜晚唱起楚地歌谣,楚军听闻,以为楚地已尽被汉军占领,军心大乱,士气低落。
项羽见大势已去,率领八百余精锐骑兵突围。
最后逃至乌江畔,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渡江,自刎而死。
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告终,西汉王朝就此建立。
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欲封张良齐地三万户。
张良却婉拒道:“臣起初在留县与陛下相遇,此后蒙陛下信任,得以施展抱负,能封留侯,我已心满意足,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厚赏。”
于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食邑万户。
张良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汉朝建立后,他以体弱多病为由,逐渐淡出朝堂,闭门不出,避免卷入政治纷争。
然而,张良的传奇并未就此结束。
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欲废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
吕后惊慌失措,找到张良求助。
张良虽已退隐,但念及吕后对自己的恩情,以及国家的稳定,还是为吕后出了一计。
他建议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这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一直拒绝刘邦的征召。
若能让他们辅佐太子,刘邦定会改变主意。
吕后依计而行,成功请出“商山四皓”。一次宴会上,刘邦看到太子身后站着四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询问之下,得知是“商山四皓”,大为震惊,意识到太子羽翼已丰,民心所向,便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他的一生,从意气风发的韩国公子,到矢志复仇的刺客,再到辅佐帝王成就霸业的谋臣,最后功成身退,成为道家的追随者。
他的智谋、忠诚与远见,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后世敬仰的传奇人物,“谋圣”之名,千古流传 。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