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在穆铮家里吃了一顿午饭,就被穆铮送回宫了。
“三舅,外公他们应该快回来了,以后大昭便无战事了。”回宫的路上,长歌感慨的说道。
“都是陛下圣明,我大昭才能超越历代王朝,疆域之广堪称历代之最。”穆铮恭敬的说道。
“以后要好好发展民生了,三年的战争,国库已经空了啊!”
这三年的征战花光了国库,要不是长歌的内帑支撑,估计那些文臣早就上书要求退兵了,可长歌依然觉得值。
长歌让重九算过,目前大昭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了1800万平方公里,北至北冰洋,西到黑海,东到太平洋,南到缅甸和越南北部,
这还不算那些藩王们打下的版图,如果都算上的话,说一句大昭龙旗遍天下都不为过。
至少后世子孙不用再学英语了,这是长歌觉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昭明七年二月,第一届会试在京都举行,长歌还让人把考场的规则写了一张布告贴在了会馆的门口,就是怕这些学子不知道规则,再被赶出来。
会试完便是殿试,主考官是长歌,现在大昭已无战事,但长歌可不想让以后的官员认为没有战事军队就不重要了,所以这次的考题,长歌出的是:
“今四海承平,九域同风,百姓安居乐业,边疆宁谧无虞。然,军队之于社稷安危、民生福祉、邦交博弈、文明存续,其权重几何?”
长歌坐在御座之上,看着下面的考生,有中年,有青年还有少年,就是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如何想的。
考生们看到这道题也有些犯难,他们都知道大军出征了三年,这三年也是捷报频传,朝廷出的邸报他们也都有看过。
算下来,大昭的疆域真的很大很大了,而且在大昭的四周,都是轩辕家藩王们打下的地盘,这样的局面下,还要部队吗?
他们拿不准长歌的想法,但也知道,如果这个问题答不好,怕是这排名就悬了。
长歌没有下去转的恶趣味,就那么在御座上坐了两个时辰,直到时辰到了,长歌看着收好考卷才走。
三日后,礼部把判出来的三百份考卷带去了御书房,交给了长歌。
卷子都是糊名的,长歌只看他们的观点,果然大部分人都觉得军队可以不用了,既然这天下都是我大昭的了,那还要军队干什么,这不是增加国库的负担吗?
这样的答案,长歌一率往后排,如此短视,管好一亩三分地还行,其他的还是别想了,同进士也不错。
要知道,三国的时候,倒都是自己人呢,不也打的你死我活的?防人之心不可无啊,谁知道过个几十年上百年,那些后代们会不会有想法?
军队永远都是保护自己的拳头,只不过,用不到目前这么多是真的。
况且,这次藩王定下地盘后,恐怕跟随他们的部队也会被长期“借走”吧?长歌早就做好这样的准备了,现在有长歌压着,那些藩王肯定不敢有异心,可谁也不敢保证以后没有。
长歌选出三甲后,后面的就不管了,相信礼部都明白他的意思。
三甲中,状元和探花都是寒门出身,榜眼则是清河崔氏子,这位的观点和文章长歌都比较满意,只是他的出身就注定他成不了状元。
科考结束后,除了三甲直接授官,并去翰林院待满一年外,其他的进士全部放在六部三司中观政,争取每个部门轮一遍,就像后世的实习,然后根据实习的成绩再决定要放在哪里合适。
长歌没想着一开始就把他们放到外面去,县令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别看这个职位低,可它却是离百姓最近的,他们手中的权力足以使普通百姓家破人亡。
县令作为基层官员,他们的决定和行动能直接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计和命运。
这帮读书人现在说一句官场小白都不为过,还是老老实实的实习吧。
昭明七年八月,镇国公穆远带着一众勋贵凯旋而归,从接到穆远胜利的奏折到现在,已经过去半年多了,终于要回来了。
长歌亲自去凯旋门迎接,已经六十岁的穆远,此时早已头发花白,脸上也多了一些沧桑。
长歌看着凯旋的大军,眼眶也有些湿,他真的做到了!
“臣叩见陛下!托陛下洪福齐天、圣德昭彰,此番出征,将士用命,终不负陛下所托!
敌人虽负隅顽抗,然我军上下一心,以雷霆之势破其关隘,以虎狼之师捣其巢穴。交锋之处,见陛下威名震慑敌胆;征战之时,感陛下仁德泽被三军。愿我朝基业永固,陛下万岁,万万岁!”
穆远率领众位将军单膝跪地,掷地有声的说道。
“外公请起,辛苦了!”长歌亲自扶起了穆远,又朝着众人高声道:“众卿平身!朕遥闻战鼓凯旋,见旌旗蔽空,军容整肃,实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
此次出师,卿等披坚执锐,跋涉山川,今见捷报频传、凯旋而归,朕心甚慰!
诸卿建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朕必论功行赏,荫及子孙。更望诸位将军秣马厉兵,常保枕戈待旦之志,护我山河永固,佑我黎民长安!”
“陛下万岁万万岁!”
穆远回来了,长歌的心也放下了,让将士们好好休息几天,再给他们摆庆功宴。
回到乾元宫的长歌,对穆远的军功也犯了难,自家外公确实是封无可封了。
长歌闭着眼睛,手指轻轻的敲着扶手,他要好好想想,其他将士们的封赏,长歌早就想好了,唯独穆家的,有些难。
而此时的穆家也是热闹非凡,团聚的喜悦让众人的脸上都挂着开心的笑容。
暮色渐沉,穆远把三个儿子以及他们的长子都叫到了书房。
穆远开口说道:“叫你们来,是想告诉你们,我打算告老,颐养天年。
这国公的爵位,就由老大继承,老二此次也会升爵,这一点陛下不会吝啬,那我们就更不能贪心了。
至于我的军功,我会禀明陛下,就加到老三身上吧,他这次没有出征,以后也没有机会了,你们也不要觉得我偏心,只因你们的已经不能再加了。
陛下已经长大了,咱们也要激流勇退,见好就收。”
穆钺点点头说道,“我同意爹的想法,如今已无战事,这恐怕是最后一次封爵了,咱们家的荣耀太盛了,这不是好事。
我这一房还是走文臣的路子,轩,你有爵位,年岁也见长,再学文已经来不及了,你就好好培养你的儿子吧,老二应该还来的及。”
穆轩点点头,他也是出征的一员,出征前成的婚,如今儿子都三岁了,正好到启蒙的年纪了。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