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落魄的博士

毛亨的年纪与张苍,李斯相仿。

这天下与秦有着世仇的人太多了,又何止他毛亨一个。

面对公子的问话,毛亨解释道:“为公子效命乃是为了师门学脉相承,与世仇无关,臣听闻公子喜看韩非书籍,特来拜谒。”

扶苏笑道:“我看的书有很多,诸子百家都有涉猎,我的确喜韩非的书。”

毛亨行礼道:“臣是荀子的弟子,若公子对荀子典籍有所不解,臣可以解答。”

到现在,扶苏已见到第三位荀子弟子,丞相李斯,御史张苍,还有眼前的这个毛亨。

本来,今天就是为了来看看父皇所赐的这座宅邸。

这是吕不韦留下来的遗产,准确地来说这本就是咸阳城的一座建筑而已,先前是在吕不韦所住的地方。

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师有意为之,这座宅邸的对门就是老师的家。

当年李斯是吕不韦的门客,而现在大秦的丞相是李斯,李斯就把家安置在了当年吕不韦旧宅对门。

而用了早食之后,扶苏来看看这处宅子,就当是给盘算一下私产,总不能不管不问。

而当这里的门打开之后,这位毛亨便第一个赶来了。

扶苏也不想在这里久留,担心像毛亨这样,前来拜谒的人会更多。

从身份上来说,毛亨的确是荀子弟子,但也是跟随齐鲁博士来到咸阳的人之一,丞相李斯招揽各地名仕尤其是齐鲁博士,顺便带来的。

这位毛亨,多半是与叔孙通他们同一批入秦。

“典籍上的困惑,我可以问我的另一个老师张苍,他每一次都会解答得很详细。”

毛亨了然点头,又见公子带着打量的目光,又道:“臣不是为了所谓世仇而来,况且臣向来与伯父疏远。”

人嘛,总是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让朋友变得更多,让敌人更少。

扶苏朗声道:“你去商颜山,那里有个叫章邯的将军,他会收留你,你先在那里教书吧。”

得到公子收留,毛亨又一次行礼,因常年拮据,他袖子有些老旧,甚至衣裳已破了线。

如此,觉得自己窘迫得毛亨,讪讪一笑。

田安递给他一个木牌,吩咐道:“既然公子收留你,你带着这块木牌,去商颜山就好。”

“谢公子。”

待对方离开之后,扶苏走向这处宅邸的深处,这片宅邸中还有一个开阔的场地,还有几个坐垫堆放在一旁。

扶苏觉得这里大概就是吕不韦的三千门客所聚的场所,那时候三千门客可能就在这里编写吕氏春秋。

扶苏还看到了挂在墙上的一个个木牌,这些木牌上的墨迹已模糊不清,大概是当初三千门客的名字?

扶苏抬头看去,见到有一间屋子屋顶还在漏雨。

田安道:“公子,已安排工匠前来修缮了。”

顺着这片场地往后走,就来到了吕不韦的书库,扶苏打开老旧的木门,入眼是一排排的书架,书架上的一个个格子摆着数量不一的竹简。

这是一个被尘封的地方,扶苏每走一步,就在这里留下一个踩过灰尘的脚步。

有些竹简还挂着木牌,扶苏意外地发现了老师李斯与张苍的名字。

扶苏初略看了一圈,心中不免有些震撼,这些留下来的书才是吕氏春秋的全貌。

那三年门客所编写的书都在这里了,足足上千卷竹简。

吕不韦死了,可那三千门客所编写的吕氏春秋却留了下来。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扶苏低声道:“老师用心良苦。”

田安依旧站在屋外,这位老内侍对干净的环境要求十分严格,这也是高泉宫时常被打扫得很干净的原因。

相信用不了一两天,这座旧宅邸也会在田安主持下,变得焕然一新。

扶苏走出了书库,吩咐道:“将这里好好收拾一番,不要动书架上的竹简。”

走出这处宅邸时,扶苏又回头看了看这座宅邸的大门,以前这里应该是丞相府,现在对面成了丞相府,而这里闲置多年又没有名字。

扶苏想了片刻,干脆不给这间宅邸起名字,在一队护卫的护送下回了宫。

今年二月,关中气候多雨,在暖春到来之前,整个关中都是湿漉漉的,而且还有连续的雨雪天气。

这种连续阴天与雨雪天气,大概会在三月的中旬结束。

天才刚亮,高泉宫内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扶苏正扯着面条,去年商颜山种了不少麦子,如今留下来的麦子足够家仆们与自己吃的。

陶锅中的水已开了,扶苏将面条下入锅中,而后再将包子也蒸上。

扶苏从陶锅中倒出清澈油亮的羊汤,而后从一旁的盆栽上摘了几根刚发出来的葱。

用小刀将葱切碎,而后再煎一些羊油出来。

公子面前有三个炉子,三个炉子同时烧着,而公子竟然可以有条不紊地同时用三个炉子,换火候,换陶锅,这个过程还要加水,这一切都熟练得令人深觉……不可思议。

不多时,扶苏已做好了四碗羊油拌面,撒上一些碎羊肉,再配上一碗清澈油亮的羊汤,与十余只羊肉包子。

今年,咸阳有很多很多羊,蒙恬在北方又打了几个匈奴人部落,将收获的羊群送到咸阳,这导致咸阳的羊肉根本吃不完。

而且宫里还有很多羊肉冻着,都不知道该怎么吃。

扶苏道:“今天,你们都多吃些羊肉,总要想办法吃光的。”

闻言,一众宫人纷纷行礼,齐声道:“谢公子。”

扶苏又让田安准备好了食盒,将另外三碗羊油拌面与羊汤,羊肉包子分别送给父皇,丞相李斯,御史张苍。

与公子的精细吃食不同,宫人们将羊肉炙烤之后就分了吃了,吃得很简单。

如果每个人都像公子这么用饭食,他们觉得自己多半会累死的。

在天还未亮的时候,公子刚睡醒时,就开始为这一顿精细的吃食做准备,而且公子还乐在其中。

可高泉宫的宫人们不同,他们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

现在,高泉宫的宫女与内侍们偶尔能够吃到公子赏赐的饼或者是面食,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吃惯了简陋吃食的他们,都一致认为公子吃的这些,都是世上最好吃的。

田安目送着三个内侍提着食盒离开这里,而后又走回了殿内,言道:“禀公子,章邯将军有消息送来。”

扶苏道:“你说就好。”

田安打开竹简看着其中内容,先是不出所料地一笑,低声道:“毛亨到了商颜山就说太过穷困。”

扶苏喝一口羊汤,低声道:“呵呵……不能吃苦的人,我要来何用?”

田安了然颔首,公子要能吃苦的人才,就像是章邯那般。

停顿了片刻,田安又道:“毛亨入商颜山,先用了饭,饼三张,腌萝卜一碗,羊肉一盆,方睡……章邯将军言,其人看似干瘦,食量匪夷所思。”

扶苏想起昨天见毛亨,这人穿着简朴。

应该算是齐鲁博士中,较为落魄的一个。

但要论饭量,大概是荀子的弟子有各中本领,且都天赋异禀?

扶苏自认不了解毛亨,也不了解毛遂或者是春申君,可能是当年败给秦军之后,毛遂一系的族人过得都不太好。

若不是知晓对方也是以前的六国旧贵族之一,还以为是寒门子弟。

田安依旧看着商颜山送来的呈报,又道:“毛亨饱腹则睡,深夜梦呓,痛骂丞相李斯。”

扶苏缓缓扭头看去。

见状,田安忙躬身将手中竹简放低,让公子看清楚,章邯将军的确是这么写的。

扶苏先是有些惊疑,又亲眼见到章邯真是这么写的,望着阴天,“这天下,骂丞相李斯的人太多了,想来老师也不介意多一个骂他的人。”

田安低声道:“今天一早,章邯就拉着毛亨给孩子们教书,毛亨起初不肯教,后来丞相又给商颜山送去了信。”

“哦?还有波折?”

田安点着头解释道:“丞相去信有言……毛亨若不为公子效力,章邯将军可痛打之。”

扶苏将碗中的羊汤喝完,将碗放在了边上。

“章邯提鞭而起,还未打,毛亨已求饶,未了……其人又怒指咸阳……骂丞相李斯为人阴险狡诈。”

“后经章邯询问,其人精通诗经与荀子学识。”

言罢,田安又将竹简合拢,低声道:“公子,就这些。”

扶苏询问道:“毛亨以前与老师有什么深仇大恨吗?”

田安回道:“老奴不知,这天下记恨我们丞相的人太多了……”

“嗯,是太多了。”扶苏又问道:“与韩非有关吗?”

“老奴也不知,要不要派人询问?”

扶苏摆手,低声道:“不用了。”

殿前,主仆两人低声交谈着,公子靠着身后的柱子而坐,时而蹙眉开口,时而了然之色。

田安躬身身子,公子每说一句话,他老人家就答一句。

宫人们心中好奇,也不清楚公子与田安都说了什么。

扶苏本着吃瓜的心态,现在看来,毛亨与李斯大抵是有仇怨的,张苍应该是个中间派,不会参与到纠纷中。

这个时代,有很多讳莫如深,且剪不断理还乱的往事。

冷风吹过,依旧冻得让人直缩脖子。

又有内侍快步而来,见到了公子行礼道:“太官令奉皇帝诏令,询问烹羊汤之法。”

田安道:“不用劳烦公子,老奴走一趟就好。”

用过早食后,扶苏就去了御史府继续翻看文书。

今天依旧只有程邈在御史府,天气暖和了一些,他就继续钻研写字。

闲暇之余,扶苏看了看他的字,不得不说程邈的确是个书法大家,这些字笔画虽多,但每一个都十分工整。

“这不是小篆吧?”

听到公子问话,程邈回道:“公子,这是赵地文字。”

扶苏手里拿着自己要看的文书,目光看向程邈桌子,又问道:“这又是什么文字。”

“回公子,这是楚人的文字,还有这是燕,赵,魏的文字。”

扶苏仔细瞧着一个个文字,惊疑道:“这些字你都会写啊?”

“臣平时喜专研文字。”说起文字,就到了程邈最擅长的领域,他又解释道:“六国文字看似繁杂,实则多有形似,楚地文字偏长瘦,看着漂亮但书写繁杂,还有魏地文字显得简略,但不及楚地文字好看的。”

程邈道:“这是陛下推崇的小篆,以前是秦篆,秦篆是从周时留下来的文字,六国文字皆从中演化而来。”

扶苏看着这些字,神色动容,感慨道:“当真是玄妙。”

程邈颇有成就感,抚须笑着。

扶苏又收回了目光,继续看着自己的文书,其实吧……对于程邈刚说的那些话,根本没有听进去多少。

以免让人觉得说了白说,不免会让对方失望,扶苏只是感叹了一句。

感叹是真的,只是听其人一番话,就能达到此人的书法境界,多半是不可能。

不通此道,不作评价,扶苏觉得专心看书,方为正道。

下午的时候,外面短暂出现了一些阳光,等到了傍晚时分,阳光又藏匿在了乌云后方。

这个时辰的天……入夜很快,风又很大。

二月天就要过去了,人们都期盼着三月能够暖和一些,一封军报送入了咸阳宫。

田安踩着殿前的台阶,进入了殿内,“公子,有军报送来。”

扶苏还在欣赏着从御史府带来的程邈字帖,道:“什么军报?”

“王翦大将军到洛阳了。”

老将军距离函谷关还有一百多公里呢,就算是大军往来,没个十天半月多半也入不了关。

“老将军还未到函谷关,有几支前军先回来了,还迁来了不少人口入关。”

扶苏依旧看着程邈的字,这幅字帖的字既不是秦篆也不是六国旧地文字,而是一种书写更为简便的隶书。

这就是隶书的原型,隶书字体刚诞生的模样。

扶苏觉得,只要在这咸阳宫,只要自己善于发掘,那么就能经常见证历史。

延续至后世的许多字体中,复古的隶书在两千年后,也是时常被人们津津乐道。

秦人的悠闲生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