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蚩尤大战——涿鹿之战

涿(zhuō)鹿之战,距今大约47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争夺适于畜牧和浅耕的中原平原地带,现在的华北地带。

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更加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也扩大了相互文明的传播与融合。可以说逐鹿之战是由内而外的部族第一战,对后续的夏商周朝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

战争背景

在阪泉之战之中已介绍了黄帝和炎帝,现在介绍一下蚩尤。

相传蚩尤是传说中能制造兵器,摆脱石器的人物,是第一个创制出金属兵器,又传为主兵之神,在蚩尤的形象中都是手持巨斧的。同时蚩尤也是九黎之君,九黎即九夷,属东夷部落联盟。还传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就是部落中的亲族,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可见蚩尤是九个亲属部落结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勇武善战,武器装备也比较先进,这些传说反映了真实历史的影子,今已从考古学中得到证明。蚩尤与黄帝、炎帝并称“中华三祖”。

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一带。即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地区。九黎以蚩尤为首领,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九黎酋长,蚩尤是大酋长。在炎帝姜榆罔(yú,wǎng)时代,蚩尤东征西讨,夺取了同样是伏羲后裔“九黎国”的领地,故称“九黎之君,号曰蚩尤”。

蚩尤部落分布与山东地带。从距今6000多年前开始获得迅速发展,原始农业、家畜饲养有了长足的进步,石器大部分还是骨角牙器制作,其工艺水平都较为高超,制陶业更逐步走向中华史前制陶的顶峰。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蚩尤的传说,他煊赫的威名早已超出了他的发源地。

战争起因

原始社会中晚期,逐渐形成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部落联盟。其中炎黄部落联盟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这是在阪泉之战后两个内部部族逐步融合而成的。经融合后,炎黄部落联盟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淮河的今豫、苏、皖交界地区的蚩尤部落,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的中原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进入豫中、豫西、豫南、苏南等地,涿鹿之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蚩尤部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能制作铜器,比起其他部落的石器是较为先进的。蚩尤的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有81个氏族的九黎诸部落在蚩尤率领下西向进入炎黄部落联盟发展的地区,目标也可能是豫中,因为首当其冲的是居于豫东的炎帝,相传他定都于陈。蚩尤率领的部落联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炎黄部落联盟略高一筹,武器制作精良又勇猛善战,于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铜头铁额”、“威震天下”的英名。蚩尤实际上原来是神农氏附庸,蚩尤部族较小时被炎帝部族欺凌,后来蚩尤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他们把这些铜制成了箭、矛、戟、弩、盾等兵器,军力大振,便起野心要为炎帝报仇了。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部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部族居住的“九隅”。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在蚩尤大军的扫荡下,居地全失,连一个角落也没留下,本着同一联合体应互相救助的原则,炎帝求救于黄帝,引发了涿鹿之战。

战争经过

黄帝部族为了维护炎黄部落联盟的整体利益,答应炎帝部族的请求,做好了将势力向东方延伸准备。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炎黄部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

涿鹿之战不同于阪泉之战,它是在两个大部落联盟之间进行的战争,因而打得分外激烈,战争规模比阪泉之战时更为扩大,留下很多神话传说,如黄帝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蓄水冲了蚩尤寨),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又如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大雾。还传说黄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kuí)皮鼓,夔是东海中的神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黄帝用其皮蒙鼓,用雷兽之骨作鼓槌,“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在战阵中,鼓舞士气。当然这些都是传说。

蚩尤残暴好战善射,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一个个铜头铁额,用石头铁块当饭吃,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蚩尤联合了风伯、雨师和夸父部族的人,气势汹汹地来向黄帝挑战。

黄帝爱民,不想战伐,一直想劝蚩尤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劝告,屡犯边界。黄帝不得已,叹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养虎为患了。现在他不行仁义,一味侵犯,我只有惩罚不义!”于是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阵。

黄帝先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能飞,能从口中喷水,它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刹那间,大水汹涌,波涛直向蚩尤冲去。蚩尤忙命风伯雨师上阵。风伯和雨师,一个刮起满天狂风,一个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反过来两人又施出神威,刮风下雨,把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应龙只会喷水,不会收水,结果,黄帝大败而归。说明黄帝的水攻之策失效。

不久,黄帝重整军队,重振军威,再次与蚩尤对阵。黄帝一马当先,领兵冲入蚩尤阵中。蚩尤这次施展法术,喷烟吐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黄帝的军队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敌人,被围困在烟雾中,杀不出重围。就在这危急关头,黄帝灵机一动,猛然抬头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始终不动,他便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指南车,认定了一个方向,黄帝这才带领军队冲出了重围。

这样,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黄帝心中非常焦虑不安。后来黄帝决定摆阵败敌,于是按照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演习变化,成为一千八百阵,名叫“天一遁甲”阵。黄帝演练熟悉,重新率兵与蚩尤决战。

为了振奋军威,黄帝决定用军鼓来鼓舞士气。他打听到东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着一头怪兽,叫“夔”,它吼叫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黄帝派人把夔捉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声音震天响。黄帝又派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传说这夔牛鼓一敲,能震响五百里,连敲几下,能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军威大振。

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特意召来女儿女魃助战。女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平时住在遥远的昆仑山上。

黄帝布好阵容,再次跟蚩尤决战。两军对阵,黄帝下令擂起战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响,声音震天动地。黄帝的兵听到鼓声勇气倍增;蚩尤的兵听见鼓声丧魂失魄。蚩尤看见自己要败,便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杀上前来。两军杀在一起,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抖星坠,难解难分。

黄帝见蚩尤确实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他也急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波浪滔天,情况很紧急。这时,女魃上阵了,她施起神施,刹那间从她身上放射出滚滚的热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烈日当头。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黄帝率军追上前去,大杀一阵,蚩尤大败而逃。

另外说黄帝与蚩尤初战于于今河南中南部,然后黄帝且战且退,转战千里,最后战至河北北部今涿鹿附近,遂因一场沙尘暴而进行了决战。是时,战场范围内很可能是大雾漫天,双方兵马皆陷入其中,不辨方向。因黄帝一方士卒多属于北方,对地形环境相对较为熟悉,且更能适应当地寒冷干燥至气候,而蚩尤所带南方将士虽然勇敢善战且装备精良,但一旦置身他乡,地形不熟且水土不服,因此于沙尘暴中乱了阵脚,被黄帝一方几近全歼。

总之黄帝的胜利得来不易,而胜利以后,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难,不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风雨后神力大减,“不得复上”,应龙参战以后,也“不得复上”,天上“无复作雨者”,使地上连续大旱数年。

实际上,涿鹿之战中,那些被巫术呼唤来的暴风雨及其后的干旱,正与气候由平稳到发生波动的情况相合,可见这些神话不是全无根据的,正是气候大变化的时代。神话中的风雨气象,说明在那时的战争,气象地形条件对战争的重要性意义。战争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在那个时候天时地利的因素影响较大,而天时的因素如果不是根据长期观察得知,那概率问题的较大。

涿鹿之战以黄炎华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此战过后,一说蚩尤被黄帝擒杀了,其氏族和部分亲属部落引而远去,将蚩尤的英雄故事带向四面八方。仍居少昊之地的先民,举清继任领袖,以地命氏,称少昊清。

另一说传说黄帝进入东夷活动地区,原来的敌人一一蚩尤、风伯、雨师和东方的神灵都降服了。两大部族联盟尽释前嫌,重又相安相处,甚至解仇结盟。在历史上,长期以来蚩尤都享祭于东夷之地,就是现在的山东一带。

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各部落都愿归顺,一致拥戴他为共主。

战争影响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炎黄部落联盟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并在涿鹿接受了各部落的朝拜,并被逐步神化。

涿鹿之战,使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对现代的汉族来说,则更具有意义。自涿鹿战争后,黄帝则乘战胜之余威,继续对四方大事征讨。黄帝在此战后,积极扩大自己的版图,往东,抵达了海滨,登上过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达了甘肃境内的崆峒山和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边,接近了位于长江流域的苗蛮部落联盟;往北,进入了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草原之地。黄帝对周围部族影响的扩大,炎黄部落在其它氏族中的影响也随之增大。久而久之,周围许多氏族不是归顺炎黄部落,就是被炎黄部落同化。在炎黄部落日益发展扩大的同时,其人口也不断增多,这就是汉族人口之众多的重要渊源,也为民族的不断融合奠定了基础。

涿鹿战争之后,方圆数百数千里慑于黄帝威严,各部族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样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趋于安定。因而各部族活动的地域便相对固定下来。活动地域的相对固定,使得部落由游猎为生逐步转向稼穑为生,从而使得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涿鹿战争对华夏战争影响最深的还是在军事方面。由于涿鹿战争是部族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结局又是以黄帝的部落联盟获胜,之后黄帝又趁势收取了中原,扩展四方,使中原各部落实现了团结统一。此后,又进一步征服了其它氏族部落,使黎族、夷族等与炎黄部族结为同盟,这都与黄帝的军事才能及其在战争中的表现有极大关系。后来的首领虽然无法从理论上学到黄帝的用兵韬略,但从所闻所传中间接地领略到黄帝的兵法,并代代相传,这就为炎黄的军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除此之外,这次战争对之后的兵器制造以及技术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战争评价

传说中黄帝运用阵法、气象战(如召唤旱魃止雨)等策略,成为后世兵家思想的源头之一,甚至被附会为《黄帝兵法》的起源。当然黄帝能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地利、善于团结更多的部落等等。

儒家将黄帝视为“圣王”,涿鹿之战被解读为“仁义伐暴”的典范(如《尚书·吕刑》提及蚩尤“作乱”)。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将黄帝胜利归因于“修德振兵”,强调道德与武力并重的统治合法性。

在汉族为中心的叙事中,涿鹿之战被视作华夏族形成的标志事件。部分少数民族(如苗族)则保留对蚩尤的崇拜(如湘西、贵州地区的“蚩尤祭”),形成多元历史记忆的张力。

其可能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渔猎部族的资源争夺。战争可能隐喻早期人类对自然灾害(如洪水、迷雾)的征服,黄帝与蚩尤分别代表不同自然力的化身。

涿鹿之战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隐喻,黄帝与蚩尤从对立到共融的传说,象征现代中国对多民族统一的阐释。在流行文化中(如影视、游戏),涿鹿之战常被重构为史诗级奇幻题材,凸显其作为文化IP的持久生命力。

由于缺乏文字和考古实证,涿鹿之战更接近“传说”而非信史。涿鹿之战的价值不在于考据细节,而在于其作为集体记忆对中华文明“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作用。

涿鹿之战虽笼罩于神话迷雾中,但它作为华夏文明的精神原乡,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哲学、战争伦理和文化认同。从“胜者为王”的史观到“多元共生”的现代诠释,这场传说之战始终是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与特质的关键密钥。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