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园说的就是张铁军现在要建办公大楼那地方的边上,国家儿童中心那里,那地方原来是两座王府和一片官家花园。
现在那片花园还在。
至于回回营,就是国家大剧院那地方原来的称呼,原来那一片是回族的生活区清真寺还有兵营。
原来新华门是不存在的,那地方是围墙,没有门,墙里是一片假山,假山上面有个高出围墙的小楼,在里面可以看到对面的清真寺。
这个回回营实际上应该叫红帽子回回,是要给大清出兵打仗的维吾尔族。
这样的阁楼整个故宫皇城里有两个,一个在故宫后花园,一个就在这里了,相传是为了能让香妃随时看到清真寺和家乡景色而建。
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把阁楼扒了在这地方开了一道门。
对面的清真寺和回回营也是老袁拆的,刚开始是去商量来着,结果商量不通,于是就暴力强拆,直接给炸了。
五八年的时候,当时决定要建一座国家级的演出场所向建国十周年献礼,但是因为资金的原因最后只建了大会堂和博物馆。
不过虽然没建成,但是地址定出来了,也进行了拆迁平场,就是回回营这里。
当时估计谁也没想到,这一暂时搁置就是好几十年,九六年的时候,才又把这个未完成的计划重新提了起来。
这块地也就这么放在那撂荒了好几十年,刚开始是围着,后来有人种地,再后来就有人搭棚子做上了买卖,一直到这会儿。
你还真别感觉意外不可能,京城像这样的地方多了去了。
被盖上房子住人的地方都有的是,像世纪坛公园那地方原来也是空地,世纪坛动工的时候不少人家都在那住了十多年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几大中心开始对人产生巨大的吸力,北漂,南漂,东漂从偶然到必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被吸引过来留下来的可不只是大学生,更多是那些真正的底层人,他们甚至就是为了一口饱饭来到这里。这也是一种趋势。
摆个路边摊就能活着,搭个棚子就能住着,受着苦熬着罪期待着未来。
谁知道他们在期待什么?能期待来什么?
张铁军根本就没想明白为什么,但是这事儿也不用他琢磨,又不是对他个人,反正说让自己在这建就建呗。
“那啥,我能不能再提个请求?”
“什么?说吧。”
“就是那个中法大学旧址那地方,能不能卖给我?行的话我寻思把办公室搬过去,现在在这边儿感觉不大合适了。”
“那地方现在谁在用?”涛哥扶了扶眼镜。
“航空总公司有一点儿,京仪厂占了大部分。”
涛哥点了点头:“你先回吧,抓紧时间把事情落实掉,这边儿我问一下。”
张铁军敬了个礼出来,到了外面他就让小武把车开去了西交民巷。
跨过长安街,顺着石碑胡同往南下来是兵部洼胡同,大概六百米就是和西交民巷交叉有路口了。
西交民巷的中段正好从几个银行的家属片中间划个弧线穿过去,按照涛哥的说法,这一片儿银行家属院儿也划给他了。
石碑胡同和兵部洼胡同其实是一条路,中间以东绒线胡同做为分割点,从西长安街贯通到前门西大街,全长八百米。
兵部洼胡同以东是明代兵部的所在地,因为地势低洼经常积水,后来兵部搬去了皇城北,留下来这么个地名。
车子走到东绒线胡同胡同口的时候,张铁军无意中看了一眼路牌。
向北是石碑胡同,向南是兵部洼,当时他就一激灵。
他又扭头看了一眼那块路牌,大概有了猜测为什么会把这块地划给自己。
我靠,玩的这么大吗?
为什么呢?
因为石碑胡同的名字来自于一块文武下马碑,这块石碑高四米宽一米五厚三十五厘米,通体汉白玉所制。
相当巨大,碑上刻有八个大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而这块巨大的汉白玉石碑其实是个清代仿制品,据说原来那块碑被一场大火给烧毁了。原来那块碑的正面是三个大字:锦衣卫。
没错,石碑胡同以东这一片地方就是明代北镇抚司衙门所在,老百姓管它叫锦衣卫所。
锦衣卫是干什么的?
锦衣卫就是大明朝的反贪局,情报局,安全局和行动局,代天巡狩,监察百官,风闻奏事,提刑勘问……
是不是有点玩大了?这是要打明牌了吗?
张铁军抓了抓下巴,呲了呲牙,呶了呶嘴,禁不住啧了几声。
“部长,到了,要拐进去不?”小武面无表情的打断了张铁军的思维发散。
“啊?”张铁军回过神儿来低头往前面看了看,车子停在兵部洼胡同和西交民巷的十字路口这里。
西交民巷这边的路口左侧是人大洗衣厂,右边是二十八中,马路边是一个自行车存放处,密密麻麻的自行车堆了好大一片。
“往里走吧,开慢点。”
车子就往左一拐进了西交民巷。
其实细想吧还是挺有意思的,西交民巷这一段是个弧线,跳过去对面的东交民巷在等距上也是个弧线,两边嘎嘎对衬。
也不知道这只是一个巧合,还是特意这么设计的。
巷子里瞅着有点乱,别看这段路出去就是大会堂,一点也不影响这里的乱七八糟脏乱差和路面坑坑包包。
路边的房子都改成了门市,有老房子,也有新建的砖房,还有搭建的简易房。
里出外进的既不统一也没有什么标准,就特别灵活自由。
不少房子前面都还是黄土地,乱七八糟的堆着一些杂物还有垃圾。
再往前走就是二十八中的后门,从这里往前马路的两边看上去就要整齐不少了,路边都是树木。但也就是这一段。
路左是二十八中的住宅区和农行家属院儿,右边是人行的家属院儿,明显就要大的多。
走到人大西路这边,路口左边是一片老房子。
这片老房子可就有名了,是国内最早的银行,户部银行的旧址,后来叫大清银行,是清朝的国家银行。
民国的时候改叫中国银行。
就是现在中国银行的前身了,那时候东交民巷是使馆区,西交民巷是国家金融区,在历史上都有着浓重的笔墨。
“往左走,顺着红井胡同转回去。”
“前面西大街不看看吗?”小武一边打指示灯拐弯一边问了一句。
“西大街有什么好看的,不用看。”
西大街那边是京城电力公司,电力公司办公那地方是一九零五年成立的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的旧址。
旧址的占地规模不小,原来是发电厂加办公楼,两翼在西大街和人大西路上展开把人行家属院包在了里面。
整块地这会儿已经被电力公司盖了新楼。
那楼也不知道是找谁设计的,看着感觉就有点奇怪,整的说洋不洋说中不中土了巴唧的。
红井胡同有两条,分为前红井和后红井,这地名明代就有了,起因是一口小庙里的水井,因为在庙里井口是红色的。
两条胡同看过去基本都是红砖瓦房,有的人家还修了围墙,和房子一样砖头都直接祼露着,瞅着红彤彤一片,还不整齐。
当然也有老房子,被夹一片红砖中间,房子有高有低,院墙有高有矮,满眼都是煤棚子加上歪斜的电线杆子,扯的乱七八糟的电线。
后红井胡同这会儿可不是大马路,是真的就一小胡同,两边都是杂乱的房子还有小店小铺。
溥侊和雪艳琴原来就住在这地方。
太乱又窄,车子进不去,张铁军就在胡同口往里看了看。
“走吧,建设部,咱们也去跑跑项目章,我听说像这种大点的项目一共得盖二十多个章,也不知道真假。”
“想知道还不容易呀?”小武接了一句。
“怎么的?”张铁军问他。
“你不去就行了呗,让个生脸去办,保准儿被折腾的腿儿细。”
“那可不行,”张铁军摇摇头:“这个可得抓紧,没时间拖呀,赶紧定下来开建,这都耽误了一冬天了要。”
“那你还说这个干啥?你去了别说二十来个章,一百个也不用跑啊,不得直接盖好了送过来?”
建设部的办公地址有点远,在三里河那边儿,已经是二环外了,在二三环中间那地方。
建设部的办公楼其实应该叫大院,人家建个办公大楼都是占地多少多少平方米,这里不是,这边儿占地十公顷。
它就不是一栋楼,而是一个楼群,是和当时的四部一会一起建起来的,属于近代历史着名建筑之一。
主楼楼体是七层砖混结构,三段式大屋顶的外观,主楼和配楼之间有过街骑廊,使用了大量的中式雕刻和镶嵌技术。
张铁军在路上给秦哥还有景海洋打了电话,让他们带上材料到建设部这边汇合,又给建设的林部长去了个电话,问他在不在家。
结果是不在,林部长去了申城调研,叶副部长在家。
叶副部长是原来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部的部长。
八八年城建和环保部被分拆为建设部和环保总局,他留在建设部担任正部级常务副部长,其实就是主持工作。
林部长的主要工作在计委那边儿,属于兼职。
这个林部长是一零一的亲侄子,亲爸也嘎嘎厉害,看看他去世的时候守灵和抬棺的都是谁就知道了。
建设部的大门口是个小型广场,也是停车场,张铁军就让车在这里等一会儿秦哥他们。
他过来就是打个前站,具体的事情还得秦哥和景海洋两个人跑。
他在想是不是有必要再要一个秘书,这俩人好像有点太忙了。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