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末,尉来旗下的核心零部件供应机制正式从准时制转为安全库存模式,紧接着这一项机制又在包括橙子集团以及闪驰集团还有魅族手机三大公司里正式推广。
内部机制的变化,带来的是公司内部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随着最重要的供应链变革的同时,尉来内部的变化是非常的明显的,首先是为了保障物流运输的稳定,尉来在山城以及郑市建立了全新的战略中转仓。
另外,尉来还出人意料之外跟中欧班列签约,在保留海运的同时,增加了铁路运输,这举动着实是让外界看不懂,因为相较于海运,铁路运输的成本要高很多。
正常情况下,中欧班列一个40HQ集装箱的运费大致在4000至8000美刀左右,而海运则只需要1500美刀至3500美刀,以山城至杜伊斯堡为例,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是海运的两到三倍。
除了增加铁路运输之外,在空运方面尉来也做了不少的布局,建立了自己的空运白名单,但是在运输板块保障安全的同时,也给尉来增加了巨大的成本。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ZZ投机,因为就在这个月的4月2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帝都成功举行,来自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的6000余名外宾参加,开启了一带一路的新阶段。
而尉来签订中欧专列合作,正是在一带一路大会之后的第二个工作日。
“争议肯定是有,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理由嘛,保障供应链与运输安全是我们今后的重中之重,董事会有说辞就让他们说去吧。”
尉来的董事会里,不是没有其他的声音,檀锦程这种对于“安全”方面改造的作法,出发点股东们可能会理解,但是增加的成本,降低的利润他们同样也有看法。
既要又要,这就是资本的态度,对这种态度檀锦程是懒得搭理的,反正无论是从股份还是董事会人员上,他都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这种涉及到公司经营层面的,资本方可以发表意见,但是听不听就是他的事儿了。
所有的改变都是有成本,且需要伤害一部分人利益的,但为了媒体做准备,檀锦程以及他的企业不得不这么做。
在搞定供应链体系改革之后,檀老板又着手对生产线进行改造,这次接过任务的是负责生产的制造部经理张永,这也让公司高层调侃老板是逮着这对夫妻薅羊毛。
工厂的改造是目前看起来无用的防疫工业化改造,焊装车间改成了负压通风系统,这是目前全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防疫标准,另外开始储备可替换的模块化生产线。
这种模块式的生产线,是借鉴了大众MEB平台产线,切换仅仅只需要72小时,另外就是培训三分之一员工掌握跨工序操作,一系列的改造,多多少少会影响一些尉来现有的生产计划。
但是跟老婆相比,接触檀锦程时间更长的张利显然要更了解这位老板,把各项工作都做得近乎完美,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对生产线一步步的改造。
最近一段时间的张利,几乎都是泡在车间,哪怕是跟同在一家公司工作的老婆都很少有碰面的机会。
没办法,老板只给了他八个月的时间,2020年一月份之前必须要改造完成,这个时间已经非常的紧张了,另外老板还提到了产能的弹性方案。
像是预留夜间生产波次,尉来之前实行的是24小时两班倒的制度,基层员工的工作强度是比较高的,这次改造过程中,某些部门开始试行三班倒的机制。
一方面是为了让员工多一些休息时间,二则也是目前尉来正在扩招,对于基层员工的扩招也在计划当中,不过这么做肯定会影响一些基层员工的收入。
跟基层长期接触过的檀锦程知道,休息以及提升固然重要,但是实打实的收入才是他们最为看重的,有时候大家并不是讨厌内卷,而是内卷跟自己的收入不匹配。
尉来基层员工12小时的工作制,但高于整体行业近30%的收入,以及包括社保,住宿,解决家属工作还有小孩读书等等非常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让基层员工没有了后顾之忧。
改为三班倒之后,员工收入受影响,这一点不可避免,管理层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不过由于只是部分生产部门,管理层给出的的意见是鼓励这些员工去学习掌握跨工序操作。
能够适应多道工序,也就意味着可以在不同的生产线上轮岗,想要增加收入就比较简单了。
“三家吗?”
尉来在改造,檀锦程本人也没闲着,最近他除了在各大生产园区之间视察之外,还与园区所在的地方ZF签订电力保障协议,夏天快到了,浙省最近几年用电还是挺紧张的。
拿甬城以及北仓来说,前几年经常拉闸限电,尉来是区里的重点企业,在电力供应方面肯定是优先级的,但要说没影响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不过好在尉来对工厂进行改造,不少工厂屋顶都装了太阳能,能够给工厂实现部分供电,给自己还有区里解决了不少的麻烦。
但是为了以防万一,檀锦程还是想给企业增加一些保险。
不过,除了这些,他最近最多关注的事儿还是想收购一家从事包括一次性手套,口罩等业务的个人医护公司,他记得迪子当年把部分生产线改造成了口罩生产线,提供了大量的口罩供应。
虽然迪子经常被各种黑,迪子工厂也因为待遇问题被各种吐槽,但是如果从社会以及企业层面来说,船夫哥的格局还是挺大的,牺牲产能改造口罩生产线。
还有就是在芯片危机的时候,有自己半导体公司的迪子慷慨的向同行借芯片。
没错,就是借,而不是高价出售。
这个还真是没得黑;当然,这么做也给包括船夫哥以及迪子都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口罩干到全球第一,给迪子带来了不少的收益。
作为国内的头部企业,尉来在这种事儿上同样也是不甘人后。
不过,檀锦程并不想像BYD这样改造生产线,因为这玩意儿虽然收益不少,但多多少少还是会影响一些产能的,另外改造也是需要时间与时机的。
总不能现在去改造吧?那就不是股东不理解的问题了,股东只当你是有病了。
因此檀锦程的想法是收购这么一家公司,到时候加大产能为社会提供供应就可以了,除了企业层面的应对,个人层面的应对同样也是非常的重要。
首当其冲肯定是这些基础的医护设备,这是个人家庭最有用,也是最具性价比的。
“是啊,目前来说这三家是最合适的,不过篮帆的话应该是最次的选择了。”
巨量引擎这几年在二级市场增加了对于医疗股的持有力度,不过这玩意儿还真不是檀锦程指导的,而是成林峰主导之下的结果,医疗投资的大热,让成林峰关注起这个赛道。
尤其是创新药方面,这几年搞得很是红火,巨量引擎的二级投资部门也适时的成立了两家面向医疗投资的基金。
只不过,年初老板让他们收集个人医护业务的公司,寻求收购机会着实让他们有些摸不着头脑;无他,这玩意儿利益太低了,目前在A股市场也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
“说说理由。”
黄鸣给的三家公司分别是英柯,篮帆以及稳建医疗,前两家是上市公司,稳建医疗还没有上市,不过估值却是最高的。
“篮帆虽然创始人的持股比例更低,有利于收购,但是他的战略重心是做高端医疗器械,重心不在个人医护这方面,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收购目的话,这家公司不太适合。”
“另外就是这家公司的协同性是比较低的,市值也有60亿元左右,不怎么划算。”
“相比之下,英柯虽然创始人持股比例超过了41%,但是从我们收购目的角度来看,这家公司反而是最合适的;当然,最主要的是它足够便宜。”
2017年上市的英柯,创始人目前的持股比较是41.57%,对公司的控股权把握得比较牢,但是目前这家市值30亿元左右的上市公司,应该是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艰难时刻。
一季度英柯营收不到5亿元,净利润3000万元出头,整个2018年的营收也只有18.93亿元,净利润方面是1.79亿元,当然最关键的是英柯的毛利率仅仅只有25%,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创业板上市的这家医疗器械公司,在A股可以算是籍籍无名之辈,主营业务一般般,股价也低迷。
要是从买股票的角度来看,这家公就是鸡肋一般的存在,成林峰在选择持仓的时候都不太想配置这么一家公司,不过既然老板想收购这类公司。
因此不管是英柯还是篮帆,甚至是其他有相关业务的医疗公司,他都通通搞了点儿,只不过在持仓当中的占比是比较低的。
“30亿的市值,你想买多少啊,买个3亿就持有10%了。”
而另一家公司,稳建医疗目前虽然没有上市,但是却有上市计划,按照黄鸣得到的消息,目前的稳建医疗已经有冲刺上市的计划了,他们计划在2020年下半年登陆A股。
在一家创始人股权高度集中,并且有冲刺上市计划的公司,想要收购所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目前的稳建医疗整体估值是100亿元,2019年预计全年营收在40亿元,净利润在5亿元左右。
“非上市公司的收购,搞定创始人以及大股东,其实就什么都搞定了,但是100亿再加上溢价那就太贵,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全年营收预期40亿的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已经是不小了,又是冲刺上市的前期,这时候你说要去收购它,哪怕溢价500%估计老板都不答应。
按照正常的节奏,这么一家经营正常,营收跟净利润都非常优秀的公司,上市第一年涨个三倍是不过分的吧?那也是300亿的市值。
没有哪家公司的老板会这么的短视,股东们也不会答应。
“这么看来收购英柯医疗就是最优的选择喽?”
换位思考,是他的话也不可能放弃正在冲刺上市的一家公司,只需要等个一两年,那财富值可不是现在能比的。
根据股东资料,稳建目前创始人家族的持股比例高达77.14%,77亿元的估值身家跟两三年之后200亿以上的身家怎么选还用说?
再说了,持股比例这么高,跟合资收购也没什么区别了,他只是想为即将到来的事情做一些准备,但花个一两百亿也没这个必要啊。
“行,那就英柯吧,你们成立一个收购团队,跟他们的实控人接触接触,尽快给出一个可行性的收购方案出来,记得要快。”
这种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溢价是比较平常的,一般情况下也就30%左右,按照30%的溢价水平的话,那就是差不多39亿元的市值。
而由于是上市公司,檀锦程也无需全资收购,只需要拿下第一大股东,或者是第二大股东即可,因此收购成本大致是在10亿元左右。
花10亿元控制一家小型上市公司,用来生产八个月之后的必备品,除了能解决社会问题之外,还不需要跟尉来沾上边,这笔买卖怎么看都挺划算的。
另外,哪怕是在国内销售的必备品,他不寻求什么利润,但是这玩意儿可是全球范围内都需要的,到时候也势必会推去股价的上市。
资本市场就是如此,产品甚至是业务赚不赚钱都没关系,有故事可讲就能够推动股价上涨。
“老板你干嘛要收购这么一家基本面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公司?”
一起跟过来的成林峰终究是忍不住发问,虽说英柯在全球个人医护市场上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怎么看这个产业都不像是有什么大的前途可言。
诚然这家公司目前的市值是有些低估了,医疗整体行业也偏红火,但问题是这家公司算是行业底部啊,估值再怎么高也不至于高过60亿元。
大张旗鼓的收购,就为了翻个倍?成林峰不信老板的格局这么低。
老板要真是想挣这个钱,就不会把扬子汽车整体并入到悦驰汽车了,推动扬子汽车上市不是赚得更多。
“很正常啊,咱们不是也投了不少医疗行业的公司嘛,但是在这个行业里我们还算是个门外汉,所有的投资也只是二级市场方面,如果在关键的时候,因为信息不及时的原因,那我们这笔投资就很可能会被人坑。”
“哦,所以老板这意思是花个10亿元买张入场券的意思对吧?”
“差不多吧,你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纯粹的投资角度来说,檀锦程的说法是解释得通的,要想杀入某个行业,最好最快的作法就是控制一家上市公司,哪怕是最底层,最不起眼的上市公司。
控制了一家上市公司,除了跟这个行业的老牌资本有接触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上市公司业务的供应链关系,与行业形成一定的互动。
用最小的资本,撬动最大的资源,这是檀锦程最大的目的,个人医护产品只是未来三年最基础的需求,而其他更高一级的需求,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甚至是ZF都是有需求的。
檀锦程也不可能啥啥都囤货,该买还是要买的,有了这层关系,将来在采购医护用品方面就要方便很多。
你需要我的药品以及医疗机械产品,我同时也需要你的个人医护产品,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良性互动。
说起来,在医疗投资大热的背景下,截止到今年一季度,市值低于40亿元的医疗股仅仅只有三家,其中两家是制药的,从事医疗器械类的仅仅只有英柯医疗这么一家。
在檀锦程的收购理念之下,英柯与其说是最优选择,其实不如说是唯一选择。
“这样也好,我们可以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这一家公司,省得浪费时间。”
对于檀锦程来说,时间其实是最宝贵的,真到了年底,谁都不会卖了。
“明白了,那我们就去准备了。”
收购英柯的关键是创始人的态度,在黄鸣等人制定收购方案的同时,檀锦程通过各种关键联系上了英柯目前的实控人。
“檀总这是要玩跨界?”
现年49岁的刘方易出生于沪市,19岁就出国留学的刘方易,读的电子工程专业跟其他医疗公司老板不同,算是一次极致跨行了。
另外,他的发家方式跟檀锦程也有些类似,都是从进出口贸易做起的,干着干着就办起了工厂,然后就是上市。
而他一个沪市人,主要的事业却是在鲁省,这一点跟檀锦程也很像。
因此哪怕双方地位差距很大,但刘方易对檀锦程还是有着一种莫名的认同感的。
只不过,这位如今在国内如日中天的年轻人,突然说要收购他的公司,实在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刘总应该也知道这些年巨量引擎投了不少的医疗公司,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摸到门路,做的也是二级市场投资的事儿。”
五月一日,沪市的一家咖啡馆,檀锦程亲自约见了刘方易,专程从甬城秘密赶过来,上来就是直入主题,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
刘方易点点头道:“这个有一定的了解,这几年收益也是挺不错的。”
在不明白檀锦程意图之前,刘方易决定顺着对方的话题进行下去。
“医疗行业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业,我跟刘总一样都是外行,我们公司的那些投资团队专业性的也没有几个,所以我们打算买张门票进场。”
“那为什么是我们?比我们公司优秀,或者说有前途的公司很多啊。”
“很简单,贵公司市值足够便宜,A股市场上跟贵公司市值差不多的都是玩制药的,这玩意儿我们目前还搞不定的,器械类就是最合适的。”
檀锦程的直接了当,让刘方易愣了一下,随即苦笑道:“一直有传闻檀总在谈判的时候不喜欢玩花头,都是直接了当,现在我算是体会到了。”
好家伙,没想到是这个原因,其实这一点刘方易也很无奈,他们公司在基金圈子里因为行业以及公司自己的原因,根本不受待见。
全行业几乎都在上涨,唯独他们这个细分领域股票的表现一般般,如果要评选出全A股股价表现最差的医疗器械公司,他们绝对能够拿下第一。
“人与人交往,真诚才是最重要的,商业当中可以有各种竞争,但是我觉得在商业谈判里面是没有必要的。”
用互联网上的调侃来说,高端的商战往往都是朴实无华的,而在商业谈判这一块,檀锦程是最信这一点的。
“的确,这话没毛病,那我能听听檀总真诚的报价以及方案吗?”
卖不卖的先不说,先听听对方的意思,听这位话里的意思应该是看自己这边最便宜,他应该还有其他的备选方案,刘方易第一个想到的同样也是差不多属性的篮帆医疗。
跟他们公司不同,篮帆的创始人只持有15%的股份,股权非常分散,但是正是这种分散式的股权,让其成为第一大股东提供了便利。
按照檀锦程本人以及巨量引擎在资本圈子里的影响力,找几名大股东以及基金等机构,谈下转让协议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对方嘴上说的是因为他们便宜,但是也要知道这位是真有钱啊,现金流也很健康。
一定程度上来说,檀锦程多年在资本圈子里建立起不差钱的形象,也给他的投资以及收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就像是互联网圈子里看待腾迅一样。
不差钱,收购的话不担心后续投入,入股的话也不搞事儿。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檀锦程通过实实在在救活包括扬子汽车,魅族手机等知名企业的案例,让很多有理想的,但是又比较无奈的创始人放心将公司交给他。
当檀锦程直接了当的表达出收购意向之时,刘方易不是没有想过万一这位富有魔力的年轻人,真的带领着公司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呢?
那他肯定是赚了的,作为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哪怕是出售手里的股份,让出第一大股东的位置,他也是不可能全部转让的。
“我需要收购刘总手上25%的股份,这部分的股份我可以给出10亿元的报价,另外剩下的我们会在其他股东还有二级市场等方式增持。”
“收购之后刘总依旧保留着公司的管理权,另外完成收购之后,我会想办法引入一些产业资本,力争让英柯的全球市场份额提升到10%。”
给钱,画饼,套路满满,但是要看是谁说的。
10亿元25%的报价,这就是40亿元的估值了,确实是非常有诚意,不过让刘方易比较意外的是檀锦程接下来的一句话。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次的收购是我的个人行为,所有的资金都是我个人出,跟巨量引擎没什么关系。”
“这是有什么说法吗?”
个人收购与公司并购,这其中的意义他自然是懂的,只是不明白檀锦程为什么要单独强调这一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