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扑朔迷离

记得去年下半年初,楚国使节在雍丘附近一带遇袭,包括来自汾陉塞的护送士卒在内,整整两百余人无一幸免,致使楚国对魏宣战。

这桩事,曾在大梁闹地沸沸汤汤,当时不知有多少大梁民众日夜恐惧于楚国的大军不知何时会打到大梁来,直到肃王赵弘润率领浚水营击溃暘城君熊拓的大军,这桩事才逐渐在大梁淡化下来。

而如今,更是最目前最火热的话题所取代,比如,东宫太子弘礼是否当真被上天所弃。

但是没想到,赵弘润会向刑部尚书周焉重提此事。

“周大人想隐瞒什么?”

当这位肃王殿下笑吟吟地说出这句话时,刑部尚书周焉不由地眼神一缩。

良久,周焉微笑着问道:“殿下莫非是怀疑本官么?”

“嘿!”赵弘润笑着撇了撇嘴,淡淡说道:“周尚书,莫要打诨打岔,你应该明白本王的意思。”说罢,他收起脸上的笑容,正色说道:“请将此案的案宗,借本王一观。”

所谓案宗,指的是一件案例在侦破期间所详细记录的文本或卷宗,就拿楚使遇袭一事来说,刑部的官员会在案宗中详细注明那两百名死者的身份、出身、遇害地点以及死尸、案发地点周围的环境,包括附近任何小道消息等等。

因此,要了解那场袭击的最佳途径,便是翻阅此案的案宗。

可问题是,刑部案宗库房内的案宗,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翻阅的,哪怕赵弘润贵为肃王,若无天子首肯允诺,作为刑部尚书的周焉也有权回绝。

“这……恐怕不大合适吧。”周焉隐晦地婉言拒绝。

见对方婉言相拒。赵弘润反而笑了起来,点点头说道:“看来,周尚书的确查出了些什么。”说罢。他抬头望着周焉,微笑着继续说道:“今早父皇的圣旨。周尚书应该也知道了。……本王无辜遭到牵连,不得不去工部当值,眼下,心中正窝着一团无名火,无从发泄。……要么周尚书将案宗交给本王一观,要么,本王在此大闹一场,叫宗卫们去库房翻寻。周尚书选一个。”

刑部尚书周焉闻言面色顿变,他这才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位肃王殿下,有些时候那绝对是众皇子中最令人头疼的一位。

就在周焉迟疑难以抉择之意,忽见赵弘润笑了起来:“好了,与周尚书开个玩笑罢了。”说罢,他压低声音,反问道:“周尚书不肯将案宗交给本王观阅,是因为刑部已经肯定,作案的凶手。是我魏人,对么?”

『……』

周焉闻言面色又是一变,他深深地盯着赵弘润。那次护送楚使的是汾陉塞的士卒,若他们果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遇害,那么,最大的嫌疑,就是汾陉塞的将领,不排除甚至是徐殷大将军的可能。”

“……”

“当然,周某也考虑过徐殷大将军对陛下的忠诚,但他麾下的兵将们呢?汾陉塞附近,曾多次遭到楚人的军队攻打,而居住在那附近的,皆是汾陉塞内兵将的家眷……”

“不会是汾陉塞的兵将。”赵弘润摇了摇头,正色说道:“周尚书只考虑汾陉塞的兵将对楚人满怀恨意,但却未考虑到……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我大魏与楚国交战,哪方更有胜算?相信汾陉塞的兵将,都很清楚彼此孰强孰弱,因此,说他们是想借机报复楚人,与楚人开战,这个理由太牵强了。……再者,为什么是在雍丘?”

『楚使曾在雍丘小住,向大梁递交国书,等待我大梁允许其入城的回覆……』

周焉思忖了一阵,古怪说道:“假冒迎使的礼部官员?”

说着,他摸了摸胡须,喃喃说道:“这么说来,反而是兵部辖下的驾部司署,更有嫌疑。”『注:驾部负责国家境内的驿馆,容易掌握楚使的具体行踪。』

可是仔细想想,刑部尚书周焉不禁头疼起来。

要知道,无论凶手是何人,只要坐定了是魏人的事实,将其追查清楚、昭告天下,都不是一件对大魏有利的事。

也正是因为如此,周焉查到后来,都不怎么想再追查下去。

“殿下,您真要追查出真相么?……周某以为,或许在此结案,更为妥当。”

他劝说赵弘润道。

赵弘润明白周焉的意思,要知道如今的局势,楚人咬定是魏人所为,而大魏朝廷则咬定是暘城君熊拓所为。

可突然有一天,大魏朝廷查出了凶手,查证凶手竟然是魏人,这要如何收场?如何面对楚国的指责?

“将罪名丢给暘城君熊拓?呵!”赵弘润淡笑着摇了摇头,旋即目视着刑部尚书周焉,郑重地说道:“周尚书,那可是一群企图颠覆我大魏的家伙啊!……刑部可以遮盖真相,可是,如何保证那些潜伏在暗中,企图对我大魏不利的家伙,不会再次针对我大魏使出阴谋呢?”

“……”刑部尚书周焉眼神一凛。

正如赵弘润所言,周焉因为发现凶手极有可能是他们魏人,从而失去了追查凶手的热情,还真忽略了,那些袭击了楚使的家伙,恐怕是纯粹为了使大魏陷入与楚国的战火,这才杀害了那些楚人。

留这样的一群家伙潜伏内国内,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想到这里,刑部尚书周焉重重点了点头:“殿下放心,周某必定会追查出真相!”

“有劳周尚书了。”赵弘润起身告辞道。

“职责所在。……殿下慢走。”

“不必送。”(未完待续。)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