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天下学府

娶朱棣的外甥女,一方面是拉近他和朱棣的关系。

另一方面,朱允熥也确实需要有人能将自己的情况告知燕王。

免得燕王日夜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杀害。

这是皇家的政治联姻。

作为皇帝,皇后的人选至关重要,通常是为了稳固江山而设定的,其他妃子,大多也是如此。

真正受皇帝宠幸的女人,反而地位都不高。

永嘉公主作为女流之辈,想不通这些事,但她愿意去北平说亲。

殿外,太监走了进来:“陛下,盛庸将军、耿炳文将军,还有李景隆将军已在殿外跪候多时了,三位将军一路劳顿,已是体力不支。”

“知道了,传朕旨意,让他们三人好吃好喝,沐浴更衣,然后去御书房见驾。”

“遵旨。”

半个时辰后,朱允熥来到御书房。

三人一见他,吓的‘腾’就站起来了,又扑腾跪地。

“臣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位将军请起。”

朱允熥走到位子上坐好,笑盈盈的看着他们。

这三个人起先是对朱允文忠心,现在又给自己改换门庭了。

看来,人的求生**还是很强的。

“三位将军,你们很聪明啊,保持中立,看谁赢就逢迎谁。”

三人大气都不敢喘,头压的很低。

这三个人,也是大将,但无大将的才能。

跟燕王手下的将军比,缺少了胆气和谋略,让他们带兵去打瓦剌,那是送人头。

“你们三个人就别去大同了,留在应天城外,在西郊建立大营,替朕练兵。”

“遵旨。”

“你们以后就听宋晟的,当他的副将。”

好么,大将军变成副手了,地位瞬间降低两个层次。

可是,比起抄家灭族来,这算天大的优厚了。

盛庸第一个应承:“谢陛下隆恩!”

“行了,下去吧,替朕去中书省,把李进叫来。”

……

李进是个实干家,只要是皇帝吩咐的事,他都会不折不扣的完成。

见朱允熥后,例行规矩的叩拜一番,接着就沉默寡言了。

“李进,你执掌中书省有些日子了,你对朕说说,吏部的名册,你看过么?”

“臣看过。”

“那你说实话,大明现在有多少贪官?”

李进直言不讳:“数不胜数。”

“有多少清官?”

“这……”

“怎么?不开开口?”

李进长吁一口气:“陛下,臣只是不知道,您所说的清官,到底清到什么程度。”

“就跟你一样的。”

朱允熥指着他。

那还真难找,全大明,像李进这般,连一文钱贿赂都不收的,只怕是找不到。

他也不诋毁别人,干脆不开口。

不开口就是没有。

朱允熥哼笑道:“我大明贪污十万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总计多少?”

李进分管吏部、户部,对这些事太了解了。

他不假思索的说:“一万八千四百六十三人。”

真厉害啊,整个大明的官吏总数不到三万人,巨贪就超过半数了。

那些贪污几百两、几千两的,朱允熥就不做考虑了。

“你选十个干吏,去各地州府,找到贪污百万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查访他们的劣迹,然后把他们的银子给‘收缴’上来,充盈国库,至于怎么‘收缴’,你看着办。”

李进听罢,微微点头:“臣遵旨。”

“另外,财神阁设立办学机构,寻找民间在各行各业的翘楚来当师傅,给百姓提供技能学院,收费么,就按照私塾的收费来,这个机构可以用朝廷的名义来下达。”

“陛下,可是,国库的钱未必够啊。”

“十二监还有点钱,拨出五百万两来做这件事。”

十二监是专门服务于皇家的机构,所有的钱都用于皇宫,这是太祖爷定的。

李进感觉不妙:“陛下,那可是您的私房钱啊。”

“皇帝没有私房钱,百姓富了,朕才能攒到更多的私房钱。你直接去办就是了。”

……

隔天正午,财神阁边上就多了一家朝廷设立的学府。

上面招纳各行各业的高手,例如厨师、女红、养殖、建筑,等等等等,包含了几乎民间所有技能。

只要来当师傅的,都算朝廷编制,吃皇粮,授五品官职,享受诸多优待,还有朝廷赐给的宅院。

一时间,门庭若市,满应天的人全在议论这事。

在以前,百姓想要学东西,都得托关系拜师,然后学上十年八年的,还得偷艺。

民间传授本领的师傅们,大多只是想找个长工而已,不可能将自己的真本事交给徒弟,否则,真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了。

但这个地方不允许,所有技能,都必须交给弟子,不然就是欺君犯上,会终身监禁。

很多高手是不愿意把自己看家本领交给旁人的,然而,该机构还有一条制约他们的规矩——凡是从这个学府出去的人,由朝廷提供工作场所,并且在开设店铺的时候,会作为官府的第一人选。

就是说,你不在这儿学习,不在这儿教学,那可能日后连雇主都找不到了。

有了诸多限定,该学府就是百姓求生的不二选择。

告示上写明,一年的学费才二两银子。

这么低的价格,人人都能学的起了。

“这是朝廷下的告示啊,不会有假。”

“哎哟,那咱们也能学艺了呗?”

“从这儿学出去,以后连生计都不用发愁了。”

“真是皇恩浩荡啊,这可是破天荒的事!”

同一时间,老朱也得到这个消息,他乔装改扮,跑到学院大门外去瞧热闹。

这个举措,老朱看的惊叹不已。

因为在此之前,百姓想要出人头地,只有读书。

穷尽十年光阴,为的是科举入仕,光宗耀祖。

民间的技艺都被称为下九流。

朝廷这样做,便是抬高了民间各行各业,不存在只有读书才是真理的请可了。

连木匠都成了朝廷编制内的人。

如此做法,百姓岂能不高兴呢?

老朱心中装的最多的,就是国计民生。

然而,国计又是围绕着民生去转的。

“哈哈哈哈!好世孙,亏他想的出来,允熥真乃大才也。”

我,朱允熥带大明走向日不落,老朱直呼赢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