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东正在发生的一幕幕,对于正在积利州境内准备上船归还的我来说,也算是某种变相的遥控和推动了。
发动淮东全体军民去吃蝗虫的话,虽然不能像同时代把南方大象群给吃没了的岭南人一样,将这个物种给灭绝了;但是至少也可以极大的削弱和减少,相应蝗灾带来的危害和影响了。
说不定,还能像后世南方的大吃省和大虫省的人民一样,因此,觉醒了什么奇奇怪怪的吃货属性呢。
而这一切的主要代价,只是南边两个州的一轮年劳役动员,和拨付出去约值几万缗的钱粮物资而已,其他的东西和后续,都是顺手推动而下的。
实际操作起来,除了善后的时间长一点,对淮东财政和人力资源上的压力,还不如我在安东打的这几战呢。
都说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黄金万两不仅仅是代表收获进来的,也同样可能是花出去的。
这一连战事下来,光是在战场上打掉的子药铅铁,损坏和耗费的备件和材料,就已经足以作价七八万缗,差不多把相应建制大半年的训练配额都给用掉了;
而这还是建立在,已经有了源自扶桑相对稳定的大宗廉价生硫磺来源,以及淮东本地初见成效硝土制取工业的基础上。
当然了,如果淮东关于三酸两碱的初级工业架构中,作为硝化棉的重要原料和配方,棉花和硫酸萃取的产量能够得到突破的话,作为军队最大宗消耗品火药的成本,还将大幅降低下去。
只要我这次从辽城勒逼的最后一笔大宗所获,最终装船回来之后,就可以逐渐弥补上很大一部分。
这还是因为那些收获,还要拿出一大半来存放在积利州设立的新粮台院备用;这也是继夷州的桃山粮台院,和新罗藩全罗道的海阳粮台院之后,第三个用来征集当地资源和支持拓殖活动的粮台院。
而在对外,则以婆罗洲——夷洲联合船团,负责大多数官方的统购统销;然后再层级分包给原产地的商家和海外藩的业主。
这样,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免要向各色关系户变相的输送利益,来换取其他方面的支持和回馈;但是因为尽量压缩和消减了中间环节,并且有足够大的批量规模优势,因此依旧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足够的批量,来完成对经济活动和民生流通的调控。
而在源头上的主动权和选择余地,还是掌握在我方手中的;还由此替我锻炼出一大批数量不菲的优质运力资源和潜在水面力量后备役来。
说到底还是计划经济的那套故智和发展过程中的成熟经验,在古代的应用变体。
而这个过程显然也是一贯海面上独大,而无不干涉和插手各方利益的东海分社,最是忌讳和耿耿于怀的地方了。
这也是不可妥协的矛盾,如果让他们参与进来,不但原本因为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几乎没了,还在物流渠道上再次受制于人的。
因此,就算他们肯在淮东低调的暗自发展,我也要想办法制造出打击和抑制的借口来。
好容易借助北伐失利前后,南北势力之间大幅度缺失的空档;由此部分摆脱了后方的擎制,造就了了一番属于自己的渠道和来源,却又哪有那么容易再拱手放出去的。
河北,沧州,盐山县的海边,
新建成的盐场小码头上,也正在上演分道扬镳的辞别一幕。
在当地的义军相继易帜之后,其中大半数都被裁汰下来解甲归田,就地安置在沿海地区,成为当地重建起来的长芦盐场一员;
沧州虽然地广民穷,土地贫瘠而盐碱化严重,但作为为北地最古老的传统盐业产区之一,几乎被废弃的长芦盐场,却是当地的唯一亮点和经济支柱,还有大量值得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特别是在西面有割据自立的张邦昌作为缓冲,西面平卢道幽州方面的水面力量,也被摧毁殆尽的情况下;开发沧州沿海的盐场,并且进行盐田改造的风险,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甚至可以说是投入成本小而短期见效快的事情。
毕竟,在这个纷乱之世当中,足够产出的盐同样也是仅次于粮食的民生需求品和保价商品,并不愁出路和收益的。
最后只有一小部分,得以编遣为新的防戍营序列——沧州营,而另有任用。
而这也成为了当地最大的一只义军中,吴用和呼延灼两位首领的某种分野。
吴用选择了另走仕途的前景,而用自己获得的优待条件谋求了,进入联校进修两年的机会。这样只要在出来见习一年,就能得到最基本的品级和官身。
而呼延灼则选择留在了当地的军队中,和那些旧日部属一起接受打散后的改编和训练。
只是若想要有所前程的话,他们大多数人需要离开熟悉的沧州,而调防到淮镇掌握的辽东或是新罗藩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