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种契丹,昔日契丹大八部联盟的残余和死剩种。
当年官拜侍中兼河中节度使李光弼,亲率来自河东、河北的朝廷大军,击破契丹联军的土护真河一战,除了当场几乎覆灭的上三部大贺部、遥辇部和迭刺部
战败的羽陵部和日连部,举族投降了李光弼的大军,而与当地的奚族一起逐渐归化,成为松漠都督府分藩诸侯的一部分。
其余死伤惨重的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一部分逃往渤海境内,成为后来渤海国动荡和崩溃的因素之一;
一部分与上三部的余孽一起,北上奔亡消失在冻土莽林的边缘地带,自此再也未有所闻消息。
还有一些则在逃亡途中,散落在白山黑水之间。与当地蒙昧不化的土族混杂通婚之后,重新变得野蛮退化成大大小小的氏族,以渔猎为生兼带掳掠周边的,林中百姓和山民,被称为黑种契丹。
也是安东道建立之后,各地分藩的诸侯们按照臣属的义务,需要定期剿杀减丁和征拓的对象。
当然了自从大唐中枢权威崩坏而天下大乱之后,安东诸侯对于这种例行的义务,也就没有那么卖力,甚至有人暗自开始用山区奇缺的日用物资,来雇佣一些黑种契丹的氏族来卖命,或是鼓动其相互厮杀。
他们居然会成规模的出现在这里,显然事情有些不同寻常了。
然后好不容易重新从后方找来能够熟练沟通的通译,才知道关于这些黑种契丹的更多内幕。他们居然是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与当地的分藩诸侯,勾连甚密而驱使于战阵之间。
这一次,作为长期受雇于北地诸侯联盟的附庸势力;以划给肥美土地安置为由,被劝诱着由十几部共同凑出,一大批可以战斗的青壮,一起借道邻近的遂州等地,作为先驱大举迁徙过来。
而这耀州境内的大小河谷丘陵,就是他们的应许之地。
听到这个结果,我不由皱起眉头。
真是他喵见了鬼了,北地联盟那些家伙不敢正面硬干罗藩为首的老牌势力,却是不声不响的跑到这种边角之地,来玩撬墙脚抢夺瓜分薛氏故地的把戏了。
而这去而复还的数千里征程当中,却又不知道流尽了多少大梁健儿的鲜血,又有多少人还会继续前赴后继的埋骨异乡。
而这一次无论是大本营方面,还是前沿帅司总算是都谨慎了许多,自上而下都一遍遍的强调和严格勒令,禁止各种轻取冒进的行为和举动,而是督促着各军轮番步步为营,数路并行推进的战略;
直到各自逐步清理和驱逐干净了,地方上那些大股流窜割据的番胡,或是自立的豪强土团、邬堡城寨之后,才得以集中数路兵马的力量,全力以赴的攻城掠地,叩关夺要。
因此,虽然进度有些缓慢和不尽如人意,但在对于夺取地方的控制力上,也是相比过往不可与日而喻的。
或者说就像是一架严密整合的庞大机器,将沿途所有的田土户口财货都吞噬进去,再七磕八碰的变成滚滚向前的动力和惯性。
因此,在不断增加又被不断消耗掉的各种驱役队伍当中,其实不乏各种蓬头垢面,满身腥膻味的胡马子和北塞人等。
只是,在整体战略上谨慎有余了,也就不免失之暮气和保守,或者说是少了当初那种高歌猛进的势头和锐气。
而且随着大量海外客军,成建制的补充和加入二度北上的战斗当中,伴随而来是军纪败坏的迹象,私下纵兵掠地以为犒赏的风气,在北上各军当中,各种泛滥弥散开来,而有些屡禁不止了。
也只有那些拱卫诸军和江宁御营军出身的中军系统,在这方面会稍稍好看一些。
当然了,在这一连串战斗中,也有为数不多的亮点和新意,主要就是关于火器的运用。
迥异和区别于以往被视为国朝重器的神机军,那些臃肿而繁杂的作战手段和器械,这一次却是体现在水师集体移交过来,又被集中使用的火炮;和来自御营诸军由铳手构成的密集方阵上。
前者虽然颇为笨重迟缓于道途不便,但是在攻城拔寨上和压制投射上,却是比起床弩石炮更加精准有力,几乎摧枯拉朽无往不利;
而铳手丛列比弓箭大阵更加利于守营和御敌,可以在别部的配合下充做战地的支撑点,一边推进一边立营,步步为垒作战方式,也让人很有些耳目一新。
而这相关的一切,他也有所耳闻,显然都是淮东那只新军异于传统的出色战绩,所带来的连锁变化和影响之一。
只是,让人略有些遗憾的是,这只北伐之中好不容易善存下来的劲旅,却被国朝中的大人物们,以实力有限扼守重地不宜轻举妄动为由,暂时摒弃在了二次北伐之外。
但不管怎么说,他已经重新走到了这一步,在战略纵深和余地都变的宽泛了许多。
从这里的关城防线出发,向东南可以绕过伏牛山脉,而威胁身为北朝中枢所在的都亟道,或是直接进入河南道平坦的中原腹心各州;
向北则可以沿着山地边沿杀入河东道的陕郡,隔断和阻绝作为北朝大后方的河东道支援,乃至将其夺取或是打烂。
甚至还可以改向出武关,而取蓝田峪的关隘直逼长安旧址,而牵制和威胁那些首鼠两端的西军,不至于轻易离开目前的地盘,而继续为苟延残喘的北朝提供助力和呼应。
点击弹出菜单